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信息发布者:孟2016
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着名小说《儒林外史》其中的一个篇章。《儒林外史》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不能统而论之。唐代以诗文取士,因此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着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