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教师: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单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制图方法?
学生相互交流。
2.导入: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23页例2。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李小洁同学用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以了解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下面是实验中获得的数据:
教师出示对比实验的数据。
(1)学生观察统计表,引导学生思考统计表能看出每次测量的温度,但能看到温度变化情况吗?
预设:学生会回答不能。
(2)教师:我们要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将上面的数据制作成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得出:要反应温度的变化情况,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而要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则需要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教师:如果让你来绘制,你该准备怎样做呢?
学生联系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思考。
小组交流得出:要增加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
教师小结:用实线表示不锈钢杯水温,虚线表示陶瓷杯水温。
(4)教师示范前面三组数据。(描点、顺次连线 、标数据)
追问: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 接着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例题2未完工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视,加以辅导。
2.观察统计图,数据分析。
教师: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讨论题)
(1) 实验开始后的第 60 分钟, 两个杯中的水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第 120 分钟呢?
(2)不锈钢保温杯中的水温下降到 70℃ 大约经过多少分钟? 陶瓷保温杯呢?
(3)哪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3.引导对比,了解特点。
教师: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呢?
学生对比,交流汇报,教师随机补充板书。
预设:如增加了图例,用实线表示不锈钢杯水温,虚线表示陶瓷杯水温。
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不仅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也就是谁的多或少,它们数量增减变化谁大谁小。
4.组织实验,体验统计过程。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经历了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对比实验的统计活动,大家想不想动手做一做类似的实验?
学生组内分好工,准备实验器具,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巡视各组准备情况,提出活动步骤与要求:
①陶瓷杯与陶瓷碗各倒入200毫升的热水。
②每3分钟测量一次水温。
③注意安全,不要将热水倒到身上、地上。
(2)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实验活动的安全,实验数据的可靠。
(3)学生每3分钟测量温度,收集好数据,填写好统计表。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与例题相似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实验过程,加强活动体验,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样的素材,组织好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也是统计活动教师由扶到放的一个过程。这样的活动与例题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形成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
(4)学生将收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图的绘制。
(5)引导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师:通过数据分析,陶瓷杯与陶瓷碗的温度下降与你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
学生交流。
5.回顾反思。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想与大家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明确:通过实验与统计图的分析,可以发现与验证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相似之处是用图例来表示不同的数量。
(二)教材习题
1.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1)小明是第4天开始看到根、第6天开始看到芽的。
(2)风信子芽从第6天开始越长越长,在第18天到20天长得最长,长了17毫米;根从第4天开始越长越长,在第18天到20天长得最长,长了22毫米。
(3)略
2. 教材26页“练习四”第5题。
学生独立读图分析,组织交流:
(1)甲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飞行了40秒。
(2)起飞后第 10 秒甲飞机的高度是20米, 乙飞机是16米, 第15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
3. 教材第27页“练习四”第6题。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辅导,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展示、讲评。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三部分习题设计“课堂作业”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具体讲评见第三部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三部分习题设计“课后作业”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