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第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给吴王和少年的话分别加上提示语,体会“言外之意”。先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鞠丽君读“旁白”内容,叶甜读少年的话,叶飞读吴王的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动笔加上恰当的提示语,可以是动作,可以是神态,可以是语气。
第四自然段中“吴王 地问道”,卢弘说,可以用“充满威严地问道”。有人有意见了,我说:“不忙纠正,卢弘,你再读一读吴王的这两句话,看一看怎么改为好。”他明白了,改成了“和蔼可亲”。戴影说,吴王指着少年的衣裳,关心地问道。我表扬她联系句子内容来说。鞠奥说,吴王像一位慈父一样,亲切地说。我评价:哦,吴王不仅有威严的一面,还有亲和的一面。
第五自然段中“少年 地回答”,有学生说,少年“仰起小脸,尊敬地回答”。有学生说,少年一本正经地回答。有学生说,少年行了一礼,恭恭敬敬地回答。第六自然段中“吴王 问”,有学生说,吴王摸着少年的脑袋,笑着问。
第七自然段中“少年 说”,有学生说,少年装模作样地说。为什么用“装模作样”这个词呢?学生回答,因为少年并不一定真的看到这样的情景,而是要引起吴王的兴趣。我说,那么用“煞有介事”不是更好吗?查一查词典,看一看这个词的意思。有学生说,少年神秘地说。我说,在“神秘”前面加上两个字。叶磊心领神会地举手,少年故作神秘地说。
第八自然段中“吴王来了兴趣, 问”,叶灿钰说,吴王迫不及待地问。有学生说,吴王好奇地问。第九自然段中“少年 说”,有学生说,少年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唐凯亮说,少年指着那高高的枝头说。第十自然段中“吴王 说”,有学生说,吴王竖起了大拇指,赞赏地说。有学生说,吴王捋了捋胡子,连连点头,高兴地说。
第十一自然段中“少年接着 说”,有学生说,少年做出了打鸟的姿势说。有学生受了刚才的启发说,少年故作天真地说。有学生说,少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我评价:嗯,这真是一个机智过人的少年。第十二自然段中“吴王 说”,有学生说,吴王如梦初醒,激动地说。有学生说,吴王一拍大腿,佩服地说。有学生说,吴王惊出了一身冷汗,感激地说。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众多,而且发言质量较高,可见他们调动了自己的潜能,课堂中绽放出了智慧之花。这是不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呢?
第二环节是古今对照,学习故事。我引导学生利用《补充习题》,让学生读一读上面的文言文,再读一读文中写“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第九、十一自然段。再请鞠坤和叶玲两人配合,一句一句地古今对照,让学生读懂了。
接着是利用各种版本的成语词典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八字成语。由于准备充足,孩子们发言相当踊跃。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八字成语。
第三个环节是讨论课后的第4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依然是利用《补充习题》,联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对比大臣的谏和少年的谏: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在讨论中,我着重点拨学生理解:表面上看,少年只是在讲故事,但是如果只讲故事有用吗?少年的最后一句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很活,讲出了关键:大臣们是直来直去地谏,触犯了吴王的威严,让吴王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而少年的谏,是旁敲侧击,不落痕迹,让吴王自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根本没有察觉少年也是在劝他。因此,虽然大臣和少年的劝谏道理相通,但是效果却大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