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阐释我的教学设计。
对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
《跳水》这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不愧为大作家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
"跳水"——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使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初步读懂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课前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介绍,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故事性较强,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读"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在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中,提供给学生个性学习和阅读的"自我发展"时间和空间,鼓励,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依据文本,学情和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能正确表达。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层次: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浏览,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品读课文,体验情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本环节通过品读,体验,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3、诵读课文,分析人物。训练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4、 再读课文,畅谈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华,并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因此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诵读感悟。朗读是感受,体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我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紧扣作品语言,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意蕴美,思想美,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层次说明教学过程:
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采用接龙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事物产生变化时的内在联系。首先教师给出首尾两个情节描写的短语,然后让学生依据提示进行填空。参考答案如下:水手逗猴子-→猴子(戏孩子)-→(孩子陷绝境)-→(绝境得逃生)-→逃生靠船长
二、品读课文,体验情境。
朗读1---2段,画批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情节发展起到的铺垫作用。抓住"风平浪静"体会:因风平浪静而无事生非,因风平浪静而获救。抓住"放肆"体会猴子的肆无忌惮。抓住"爬上桅杆"引出后文。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默读3---8段,让学生简单画批,抓住表示孩子情绪变化的词语,想一想猴子是如何使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提炼出(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醒悟)等表示神态和心态的词语。
接着重点理解两个同音字"急"和"极"的意思,(急:生气;极:到达极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能否调换位置 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态的变化,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当。然后分孩子,猴子,人们的表现,进行 5,6自然段的分层朗读,感受孩子身处险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点词语,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绝境。抓住"吓呆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出水手当时的神态, 如:水手们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险。然后进行关联词语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这两组关联词语,一个是条件关系,一个是假设关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表达效果上进一步明白:这两句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无论失足与否,他面临的结局都将是死亡。充分体会孩子不仅身陷险境,更是身陷绝境。通过朗读体会。然后进行词语拓展,调出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朗读第七段,进一步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如:学生个体读的方法,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来体现他个性的理解。或学生合作读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的编排,展现理解后的表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源于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作者在险象环生这个情节上做了极力的铺陈,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在此做足文章。
三、诵读课文,分析人物。
1、展开想象,"想方设法"解救孩子,体会船长办法的唯一性。设想解救孩子的方法还有哪些 可能有铺垫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体现快速,有效,明白船长方法的唯一性。
2、 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写船长的语句,感受他的品质。抓住"立刻","同时喊","原本"等词语体会他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其次进行角色置换,指导朗读。第一层次从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对比朗读效果的不同。"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然后假设你就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时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体会船长的心情,感受他的机智果断。)
体验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表达体验提供良好的语境。
最后理解四十秒钟的长短。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处理。首先借助生活体验到四十秒的时间很短。然后回归文本,体会破折号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转折。最后理解对于谁来说,四十秒时间太长了。让学生体会作为父亲,船长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这"四十秒"的体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也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再读课文,畅谈感受。(从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可以从船长,水手,孩子,故事内容的角度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浏览全文,体会写作方法和特色。让学生不仅明确写作的顺序,知道作者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能体会到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结束语:
本课设计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采取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物品质。使学生的心境始终沉浸在作品人物所引起的体验过程中。
另外,我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重点突出事情的发展和高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特点。
我的说课即将结束,但这个故事仍将延续回荡。因为它在传播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和我的学生,听到一个与我们民族同一旋律的回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