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admin

      一、说学情。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怎么读这种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呢?



  二、说教材。


  本诗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它继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自豪之情,表达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结构清楚,意象选择极具匠心,有鲜明的节奏韵律,特别是第5小节,情感起伏变化尤为强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定要略教,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就是:“先由学生参照课前导读的提示进行独立阅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即可。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价值在于:是引导学生解析它的情感曲线,凭借诵读表达;二是粗略领悟诗歌中意象的隐喻。以此构建学生学习此类诗歌的方法体系。


  三、说目标。


  依据学情和教材分析,我为《中华少年》这一课时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凭借情感曲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目标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中,表现出内心的自豪和对祖国的深情。


  教学目标三:结合本诗,学习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一、二的理据源于《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第六和第七条中的目标。


  此外,这也是教材对于教学的要求。教材对于教学的规定性体现在课前的导读中。课前导读明确要求“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诵,也可以表演朗诵,然后跟同学交流朗诵这首诗的体会。”


  关于教学目标三,我以为,体现的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目前的小语教学中,教“阅读本身”的情况比较常见,教“阅读方法”的非常少见。事实上,不同体式的课文阅读时所采用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中华少年》这首诗也应该体现出诗歌特有的阅读方法。



  四、说过程。


  依据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流程中,我拟定了三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环节二:领悟第一节诗中“雪莲”等意象代表着什么。


  教学环节三:结合本诗的学习过程,小结诗歌的阅读方法。


  上述三个教学环节之间有逻辑层递关系。前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后一个环节的教学服务。


  教学环节一实际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准备在教学中这样操作:


  第一步,播放课文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倾听,特别注意朗诵者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和停顿的变化。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自由读,我的目的是想通过优秀的朗诵示范,让学生对诗的感情基调有个整体的感知,以避免自由读有可能让学生感到茫然的状态,


  第二步,引导学生解析出本诗的情感曲线。首先,教师用课件出示四组词语:舒缓优美、高亢激越、渐起昂扬、低缓哀痛,然后告诉学生:通过刚才的认真倾听,我们对本诗的情感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说1-4节是舒缓优美的,6-8节是高亢激越的,那么第5节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然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通过有目的地专注地倾听,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读这节诗的第五行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点,前四行读得低沉哀痛,后六行则渐起昂扬。接着,就让学生练习把这节诗读好,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或者齐读,尽量让学生多读几遍。因为, “读的能力”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能力不同于知识,能力不能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只能通过实践。


  第三步:在熟读第5节诗的基础上,再分别示范两句舒缓处怎么读,高亢处怎么读,就让学生自由地练读全诗。在读之前简单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读准带拼音的词语。


  第四步:四人小组按课本注明的角色练读,并选择一个小组展示诵读,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朗读的情感基调。读完之后,提问:你从他们的朗读语调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此,让学生明确诗中包含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第五步:全班分组表演读,巩固朗诵教学成果。


  这五步都是以读的形式在操作,这是源于反复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情感美、图画美和音乐美。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就意味着读懂了。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课程“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二“领悟第一节诗中“雪莲”等意象代表着什么”


,主要通过一个问题展开:同学们会读了,但内容不一定都能理解。比如,第一小节诗中描写了4个形象: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你知道它们各自都代表着什么吗?若学生有困难,就引导他们从课题、最后一节诗以及课文的插图去想象理解这些形象的隐喻意义。安排这一环节,体现的是略读课文只拣重点疑难略教的原则。


  教学环节三“结合本诗的学习过程,引导小结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实际上既是对上面两个教学环节所学所得的一次梳理,也是为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体式感——阅读诗歌,就应该反复诵读,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描绘的意象的隐喻。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是在教学环节一、二中完成的。如上所示:


              8  中华少年

               情感      

      诗歌     


         雪莲……   

  板书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这一首诗歌教会学生阅读现代诗的方法。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所体现的是这样一些理念:用教材教“语文方法”,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