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评课稿 去年的树

信息发布者:香草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黄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引导想象、”三步来体会。内容线索定为:相处——分别——追寻——相会,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而且黄老师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加以肯定,这很好。比如:理解“鸟儿与树天天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相依场景。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整节课,黄老师很注重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这篇童话里的主人公:鸟、树、门都会像人那样说话,语言表达湿浅简洁是童话的特点,也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黄老师采取的是“读”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角色读等等。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如:
初读课文时,要求自由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后利用课件,完成填空练习,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1—4自然段时,老师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课文,读后,问: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天天”,谈感受以体会他们间的友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7—14自然段的学习,黄老师要求读后写体会,这是默读,让他们在静思默想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中去,感受鸟儿在找树过程中的辛苦与他当时的心情,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在充分体会小鸟真情之后,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黄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着小鸟的情感世界。
[建议]在学习“追寻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不是很高。这是不是因为吴老师在教学小鸟三次询问的片段时,将小鸟的话单独出示在投影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缘故呢?这个地方是不是能用分角色读对话比较合适?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感悟,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小鸟的询问没有了对方的回应,显得空洞无力。那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那份焦急呢?没有感受的朗读,当然也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将对话成组出现进行教学,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黄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信守诺言。
此外,这节课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①课件的制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把学生领入了童话角色中。②导语的设计,非常精妙,使上下环节的教学过渡自然。③指导读儿化音。重视本地学生的薄弱点。④自然常态的公开课显得很美。
最后,我提两点商榷的地方:①关于情景图:鸟儿在树上唱歌图,是不是在讲句时:“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才出现比较好些呢?②老师的话少说一些,再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更好。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