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获取——给予,一对截然相反的的词语,却都会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前者是一种单纯的快感,物欲的满足,后者则体现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的满足,是一种有着更高境界、有着更强生命体验的深度快乐。然而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只往往只重视眼前的获取的快乐,而忽视了能给人带来更大满足的给予的快乐。《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可以看出,执教的李老师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教学语言基本清晰,教学设计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听完课后,想从一下方面思考:
一、保罗两次错了
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支持,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创设真实或虚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情境创设怎样才会有效?我认为,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等,就会是有效的。换言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情境中,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那么情境诱人度就高。本堂课的老师问得太多、太细,老是拉着学生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走。其实,可以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误解进行板块教学。
板块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而且还常常会因为获取的多少而忿忿不平,抱怨不停,以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唯利是图。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板块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二、把握生成,创造精彩
教师的课前设计是对教学显示的预见、构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显示的课堂必然会出现预想之外的事件、问题、情境。教师必须以开放的观念来看待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以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力捕捉、判断课堂生成的信息,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间的差异、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和行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实现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由于精心预设而生成如期达成,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成。同时,那“不曾预约的精彩”,是生命课堂的灵性之花,更要学会敏锐捕捉。那就是一个学生因朗读第一次不成功,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鼓励,然后抓住这个鲜活的课堂细节,问学生你给予了别人什么?你收获了什么?相信,此细节的处理,无论对哪个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实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对接,又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肯定都带着自己现成的东西,教学思想,文本理解,教学的设计……学生呢,同样带着自己的东西,原来的生活经验,原来的学习经验,甚至课下发生的事情带给他的情绪体验……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经验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虽然粗粗地总结了以上的几点,但总觉得还不能说明什么,留待以后慢慢思考吧。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