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微课例研究
信息发布者:香草
《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课文主体部分是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能找到一个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一次教学设计,讲到每个片段,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写一段话。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生活的机会,指明了一条具体可走的路。但是每个片段都写一写,时间上不能完成整篇文章的解读。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因此,第二次教学设计,还是把写作练习放在学习文章写人方法这方面。
下面具体谈谈每个教学环节的情况。
第一环节是导入,以学生熟悉的诗歌《游子吟》导入,从中可以感受母亲的慈爱,这慈爱包含在母亲的一针一线这样具体的细节里,这主要是为下面从细节中去感受母亲的慈爱做铺垫。
第二环节是整体感知,感受形象。首先是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件事情。我的处理是教给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用“谁做了什么”的格式概括。提醒学生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去概括。第一件事情和第四件事情概括学生能说来,第二、第三件事学生概括有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后再去概括。另外,概括形式如果使用统一的偏正短语可以更美观更动听写。
在概括事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读出母亲形象。主要是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去感知母亲的形象。学生能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情感丰富”、“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但是第三个片段母亲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我的处理是先跳过,在后面的环节再讲解。
第三个环节是品味语言,感悟母爱。让学生读课文,在包含母爱的文字中找打动人的语句、细节。学生能找到细节,但是感受不深。教师只是抓住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的含义,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在句子的理解上同样有这样的不足。比如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母亲为什么一边流泪,一边说‘打得好’”,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流泪是因为疼爱儿子、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上进。但是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并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深切的感受。那么,我的处理是假设母亲看到儿子被打,一把搂过来护着儿子,不让父亲打,那么儿子以后会怎样?我的预设是孩子这次背不出,以后还是不努力,还是背不出。但学生的回答有点不着边际了。问题出在我的假设没有给学生一个范围。那么该如何体会“打得好”?可能还是要联系学生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感悟。教师可以反问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母亲打你是不爱你吗?你能理解母亲为什要打你吗?”引导学生从切身体会去理解:母亲打我是为了让我长点记性,改掉自己的毛病,记住这次教训,作为成长的起点。教师进一步点拨: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看到父亲打孩子没有护着孩子,可见母亲爱得清醒有原则。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溺爱、骄纵,自然也体会母亲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明事理、识大体。
第四个环节,用诗歌表现母亲。主要是呈现一首学生创作的诗歌。这是学生根据《我的母亲》的内容,把关于母亲的具体形象化的细节化作凝练的语言,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形式来表现。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受到诗歌形象化的细节的感染,再次感受母亲的形象。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捕捉细节,用具体形象的细节去刻画人物。由于学生基础差,况且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没有安排学生去写诗歌。根据学情,可以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相信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读和写的方面获得非常有益的锻炼。
第五个环节,写一个关于母亲的闪光片段。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习文中写人的方法。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去做访问,对于母亲,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由于前面概括和品味语言占用时间太长,这部分没有时间进行了。所以,前面部分的教学时间要压缩,把时间空出来,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需要学生更加充分的预习,教师更加准确到位的引导、启发。
第二次教学很大的不足是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自身存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情感。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教师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打开学生的生活库存,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