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设计
信息发布者:香草
教材分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学习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理解论证中的辩证思维,认识论证方法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含义,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在上学期学习了三个单元的议论文,并进行过专题训练,但是仍然不能理解议论文缜密的论证过程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色,仍然需要老师大力的引导和点拨。且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和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同时逐渐揣摩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及论证层次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并与伙伴一起合作探究、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汲取积极进取的英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进而梳理各段内容,理解中心,特别是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梳理清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各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雄健的国民”精神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国歌》,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教师引导:
歌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上个世纪初,我们可爱的中国正是面临了灭亡的危险,内忧外患,千疮百孔,步履艰难。政府无能,外敌太过强大凶悍,就连很多饱读诗书、胸怀天下、曾经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知识分子也看不到前进的方向,陷入迷茫中。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1923年“二七惨案”——北洋政府残忍地镇压了铁路工人的罢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了解作者
李大钊是我们老百姓比较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三、整体把握
1、小组齐读,解决字音问题,做到准确朗读。
2、小组学习《知识新解》“词语释义”部分,在作业本上任选5个词语进行造句。
3、词语检测——根据词义猜词
4、默读课文,圈画每段的关键词、中心句,概括本文的各段段意
第一段内容: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二段内容: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第三段内容: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内容: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内容:用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5、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四、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知识新解》中的字音和词语释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字词
2、 激情朗读课文
二、 深入研读
1、呈现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的“艰难国运”和“雄健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4)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开展集中讨论。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1)“艰难的国运”括两个方面: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②国运:处境艰难(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雄健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3)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4)文中的比喻义
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③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⑩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小结:
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三、拓展延伸。
1、“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