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尔人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喀布尔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喀布尔人》是粤教版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之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介绍的是亚非拉国家的短篇小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亚非拉历史文化背景,使其在揣摩亚非拉小说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短篇小说的多样性。泰戈尔的《喀布尔人》体现了亚非国家近、现代短篇小说的特点,即一般采取民族的题材,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和艺术形式方面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如平等观念、人物塑造艺术和叙述方式等等。
《喀布尔人》是泰戈尔于189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作家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和浓郁的情感描写了在印度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一段超越阶层的情感,那个貌似冷酷粗野的喀布尔人对敏妮的疼爱、他对家乡女儿动人的思念以及作家“我”对女儿的疼爱一起构成了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并进一步体会无私的父爱。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散文、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且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这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了解泰戈尔的一生和创作成就;
(3)体会小说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和诗化语言的特征;
(4)体会主人公的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和诗情画意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喀布尔人父爱的理解,从深沉的父爱中感受这种跨越阶级的父爱,培养自己对父爱的深刻体会。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体会小说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和诗化语言的特征;体会主人公的深沉的父爱上。难点放在感受跨越阶级的父爱,体会深沉的父爱上。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 采用电教平台、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反复揣摩,合作探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情感,反复揣摩喀布尔人的深沉的父爱。这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特色,又能够通过喀布尔人对敏妮的爱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 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七,说教学程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分为一下教学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程序来实现。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导入、作者介绍、预习检测、思考探究、艺术特征分析和延伸拓展。
第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放音乐《天亮了》,启发学生在发现和感受中进入学习情境。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这种感动是源于父母亲的爱,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有哪些?(朱自清的《背影》:子女写父亲;周国平《妞妞》:父亲写子女;……),这些都是写父爱的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短篇小说《喀布尔人》同样也是写父爱,不同的是这是从一个父亲对另一个父亲的理解的角度出发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不一样的父爱。
第二,作者介绍。从泰戈尔的诗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入手,介绍泰戈尔的一生和创作成就。从其生平、文学地位,与中国的关系、作品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泰戈尔:Tagore Rabindranath (1861-1941)
(1)生平: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这个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 。
(2)文学地位:
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就是他的诗 。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3)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
冰心《繁星》《春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命运如同海风,乘着青春的舟,曲折地,飘游地,渡过了时光的海。
(4)作品:
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3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部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近2000幅美术作品。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
a:小说:
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 ;《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
短篇小说:《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短篇小说的成就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
b:戏剧:《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
c:散文:《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第三,检测预习情况。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为下一步阅读做准备。这一环节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1)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
(2)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
(3)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
(4)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5)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
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
这一部分请学生快速回答,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
第四,思考探究。
这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通过以下问题的掌握,从而理解并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
(1)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
(2)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
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
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
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解析: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 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
(4)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
解析: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
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品位课文中深沉的父爱。
第五,艺术特色分析,这是小说鉴赏的重点,同样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
(1):善于运用真实的细节描写开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喀布尔人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浓郁的诗情画意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小说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是恰到好处,它们就像一个个音符,跳动着、变换着,使行文具有诗一样的美,画一样的美。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余味无穷的诗的意境。
如: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
(3),在开展情节、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往往用强烈的对比来加强作品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在对待敏妮和喀布尔人交往的问题上“我”和妻子的态度就不同,这反映出“我”对人性的自信,而妻子则表现得胆小而谨慎。
(4),注意心理描写也是一大特色。
泰戈尔在塑造人物性格时,非常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展示。比如,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想见敏妮而不得不说的一番话,就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第六,延伸和拓展。
这是对课文主旨的进一步体会,此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感悟深沉的父爱。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体会到了父爱?(举例)(进行父爱的熏陶)
联系感恩教育,给父亲写一封信。
最后再次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擦亮双眸,去发现美,创造美;敞开心扉,去感受爱,奉献爱。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以上是我对本课设计的一点拙见,诚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