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评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本节课文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得很好,在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内涵。
这节课引发我的思考:
一、新闻教学内容的选定:王荣生著《阅读教学设计要诀》220页的要点:“我们需要拓宽‘为理解而新闻’的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需要考虑舍去那些对学生来说一读就懂的内容。需要教的内容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即要让学生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出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课堂设计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主动设问,他们具有主动性,不但选择信息,而且自行解释和决定取舍。新闻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受众”。时老师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是新闻教学的有效途径。时老师这节课没有安排新闻体式与新闻金字塔结构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学会寻找新闻背后的信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能引起世人的警戒。写下这篇文章,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希望人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不要重蹈覆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定,找到了这则新闻的“点”。
二、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这个课例给了我的一个启示是选取文本中最有意义的内容,运用最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这个教学案例,从题目入手,是我想看到的“咬文嚼字”。从“没有什么”入手,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文章的深邃之意,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注重环节的衔接和铺垫,环环相扣。
听完这堂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运用图片视频,有效进行氛围渲染和情感铺垫。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在课堂的导入中,刘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和背景,在最短时间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触目惊心的画面,庞大的数字更是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有效地渲染了课堂氛围,为下文结合作者文字进行鉴赏做了情感铺垫。
二.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文的课堂重点是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刘老师让学生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笔触找出参观路线以及参观者的动作和神态,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而对于课文的难点,老师并没有事先安排在课件上,而是让学生谈谈让他们有疑惑的句子,正是这些句子也就是我们老师要帮助解决的难点。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们一起探讨,老师在一旁帮助点拨,层层相扣,步步追问,真正实现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三.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向人文教育的过渡。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并重。刘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她出示作者罗森塔尔曾经的获奖词,将文章主旨锁定在对灾难、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探究文章的主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习本课后,产生了对历史、人性和生命的思考。这样,既做到了不脱离文本,而通过语言的品读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