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admin

一、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答记者和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要求是:(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答记者招待会”。

(二)、细读课文,答记者招待会。

老师说:“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居然敢独自游览欧洲,这引起了许多记者的好奇,于是,在中国,在我们砂子塘天华学校五(3)班,乌塔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我们的乌塔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可别小看中国的小记者呀。”

这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记者或乌塔),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准备时间里,学生更加认真,更加细心的默读课文,为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积极准备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答记者招待会上,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表达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专业,这时,咱们班参加小记者班的孩子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好好露了一手。充当小记者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乌塔,你一个人出去旅游,如果碰到坏人该怎么办?”“你要是生病了,那可怎么好?”“你如果迷路了,你会怎么解决?”“你的钱如果被偷了,或者用完了,你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象孩子们脑海中活跃的火花,也让我感觉到他们长大了,懂得在生活中去思考了。而充当乌塔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据理力争,面对对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出精彩的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了解,也同时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气氛越来越浓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孩子们的焦点聚集到“小孩子是否能独自出行”这一问题的争论上,开始有了辩论会的雏形。而且通过刚才的答记者招待会,学生已经有了辩论充分的准备。这时,组织一场辩论会便也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辩论,引导深入探究。

这时,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持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激烈的辩论,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而且,这种见解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而且是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探究很有实效又深受学生喜欢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四)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国情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象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自己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想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让孩子们开展“学乌塔,郊外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郊外”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老师、家长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座谈会,总结活动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写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地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不由的鼓掌叫好。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比以前更积极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居然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分段方法,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他们已经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这也是我上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